王义均学徒十年磨一剑备战19年国庆宴用4天
王义均学徒十年磨一剑备战19年国庆宴用4天
国庆十周年的国庆宴有什么菜?答案竟简单得出乎想象:几个凉菜,烧四宝和口蘑烧鸡块两个热菜,外加一些点心、水果。
但他仍然生活俭朴,王老的答案是,“生活朴素是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宗旨,我们还应该继承。”
快到中午了,岁的王义均老人开始做饭,两盘炒青菜,一碗酸辣汤,很快,饭做好了,王老和老伴静静地坐在一起享用。
做过国庆宴的王老手艺仍然了得,两盘简单的素菜做得有滋有味,但如此高龄了还自己做饭,并且饭菜如此简单,还是让冷盘厨师吃惊。
“苦了一辈子了,当年国家领导人国庆宴都吃得很简单,我们普通百姓更不应该讲排场了。”和王老的谈话中,处处能感觉到老人的朴实,说起那次参与国庆宴的制作,老人同样很谦虚-做厨师赚钱吗“以我当时的资历能做国庆宴,实在想不到。”
19年,26岁的王义均是北京丰泽园饭庄的一名厨师,8月底的一天,他被饭店负责人叫去,派遣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,去北京饭店报到,参加国庆宴的制作。
当时的王义均资历还浅,刚刚上灶炒菜没多长时间,这项任务让他很意外,但也很惊喜。
9月27日,王义均来到北京饭店,开始为国庆宴做准备,“记得做国庆宴的厨师有100多人,总指挥不让打听太多,把厨师们分成冷菜、热菜、面点几个大组。”王义均在那些厨师中算是年轻的,被分配在冷菜组中。
接下来的两天,厨师们在北京饭店地下室准备辅料,把所有的食材洗好,加工。9月28日下午,一切准备就绪,准备好的食材被送往大会堂,冷菜组厨师来到大会堂东厨房,开始制作冷盘。
“那时候的饭菜很普通,国家还不富裕,领导从自身做起,要求饭菜不能太。”王义均说,具体的菜单在总指挥手里掌握,没有公开。据《厨师用雕刻刀》中刊载的《冷盘厨师》记载,当年国庆宴有一盘冷菜,还有烧四宝和口蘑烧鸡块两个热菜,外加一些点心、水果。
菜品不多,但一桌十个人要能吃饱,菜量很大。“放冷菜的盘子非常大,冷盘里有鸡、鸭、酱牛肉、鱼和白菜、红椒、炝黄瓜、冬菇等一些素菜。”30多个冷盘厨师被分成几个组流水线的工作模式,一组人切好摆好一种菜,盘子轮到下一组装其他的菜。
冷盘的摆放并不花哨,大约都是六七厘米长的片,每种摆成两排,组合成一盘冷菜。开宴前的一个小时,0盘冷菜全部准备好,厨师们才疲惫地离开。
虽然做国庆宴很辛苦,但那段经历成了王义均毕生难忘的印象。出身贫苦的王义均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会有为国家领导人做菜肴的机遇。
王义均出生在山东,一家五口人,只有一亩八分山坡地,一日三餐都没法儿保证,日子非常艰苦。19年,12岁的王义均为了生存来到北京当起童工,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正巧碰到丰泽园饭庄招人,天生聪慧、乖巧的王义均在好心人的推荐下被选中,成了一名学徒工。
丰泽园饭庄是北京的老字号饭庄,进入丰泽园后,王义均从“蹭勺”开始走上了烹饪道路。
“当时大饭庄的厨师烹饪时都用熟铁锻造的大勺,厨师们每做一道菜就要换把铁勺,蹭勺的要赶紧把勺子刷好,蹭亮,烘干,以备厨师接着用。”蹭勺是个苦活,王义均一干就是三年多。
蹭勺过关了,他被分配了“料青”的工作,“料青”就是处理青菜,接下来,他慢慢接手“二案子”、“头案子”的工作,开始处理肉菜的原料,这些手艺又学了4年多。
并不是所有的学徒工都有上灶炒菜的机会,能上灶的学徒一要听话,师傅们喜欢;二要聪明,学得快。
基本功很扎实了,聪明的王义均也很受师傅们喜欢,做学徒近10年后,王义均开始和师傅们学习烹饪的手艺,他学得很好,做起菜来有模有样了。
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聪明好学,一代代厨艺大师的言传身教,王义均从一个小学徒成了如今的中国烹饪大师、中国鲁菜泰斗、国宝级烹饪大师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北京还没有建成如今的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,丰泽园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宴会的重要场所之一,周恩来、朱德、、宋庆龄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丰泽园饭庄宴请过宾客。
“我记忆中的周总理非常平易近人,一点官架子都没有,对人非常尊重。”在王老的回忆录中记载着和周总理握手的那个瞬间,“19年夏末的一天,我们在丰泽园门口迎接周总理,周总理竟然握着我的手,问我血压高不高。”王老说,当时饭店的师傅们由于常年在厨房围灶台转,缺少运动,普遍有高血压的毛病。当时接待领导的任务一般都是资历老的厨师,王义均当时还是小辈,却没想到周总理会主动和小辈们谈心。冷盘厨师霏